聚民強產業 富民謀振興查甜心包養網——海南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見聞_中國網

今年春節黃金周,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博後村的民宿一房難求。雖然2023年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00萬元,但村黨總支書記蘇少洪仍盤算著如何抓住海量遊客資源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緊鑼密鼓地加快推動民宿管理系統和平價海鮮市場建設,希望為遊客做好全方位配套服務的同時,也讓村裡的鄉村遊產業走得更穩更久。

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引領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海南省農業農村廳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先後制定了大力發展農村市場主體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十八條措施,組織開展了消除農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兩年行動,啟動了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基培優行動。通過加快整合鄉村各類資源要素,湧現出一批經濟強村,催生了一批富民產業,形成了一批發展模式。

2023年,海南全省256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7.33億元,同比增長7.06%。其中,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1606個,占比62.69%,年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116個。

組織引領明方向

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首先要摸清村集體家底,再科學研判謀產業。明確定位和方向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第一步,如何走好這一步,就需要組織引領、能人帶動,只有這樣,產業發展才能起好頭。

文昌雞是文昌市的地方特色農業品牌。近年來,在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不斷提高的背景下,急需尋找到更加經濟環保高效的養殖模式。

文昌市抱羅鎮黨委書記謝盛銳認為,要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契機,推動文昌雞產業轉型升級。走進抱羅鎮的新型文昌雞養殖示範基包養地,12棟全封閉養殖棚整齊排列,改變了原有林地坡地養殖棚四面透風的模式,建設用地只有原先的2/3,養殖規模卻提升了2倍,養殖效益提升了近3倍,單個棚一年養殖效益能達到30萬元。同時,生態環保方面也得到很大提升,綠色集約化養殖模式下糞便更利於集中處理。

謝盛銳介紹,新模式一棚一批養6000多隻文昌雞,養殖包養網 花園週期90天,一年可以養3-4批。目前,抱羅鎮全鎮10個村有7個採用新模式,養殖設施由鎮政府統籌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全部投入,固定資產所有權歸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出種苗、提供技術、負責銷售,農戶參與養殖。

以一個棚一年30萬元收益為例,具體分紅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拿14萬元,農戶拿10萬元,剩下的6萬元歸公司。謝盛銳認為,龍頭企業帶動非常關鍵,單個村集體的資源配置和市場對接能力都不足以支撐整個產業平穩發展,技術和銷路這兩塊最難的由公司保障。

在謝盛銳看來,集體經濟就是為地方產業發展探路新模式,起到示範引領作用。通過村集體經濟的示範帶動,目前,抱羅鎮文昌雞存欄量650萬隻,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發家致富的拳頭產業,全鎮所有村委會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50萬元以上有4個,100萬元以上有1個。

在海南,由鄉鎮黨委牽頭,從全鎮角度謀劃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澄邁縣仁興鎮森林覆蓋率88%,同時還有天然橡膠核心保護區21萬畝,不能更換樹種,如何發展好產業,林下經濟是破題的關鍵,經多方考察選擇了林下種食用菌。

“用包養網心得地手續由鎮政府和村集體負責,根據人口分佈來選擇基地。”仁興鎮黨委書記王洪直言,村集體經濟最怕“村村點火、戶戶冒煙”,最後沒能形成合力壯大產業,一個村裡的資源和人才不足以支撐一個產業,這就需要鄉鎮黨委、政府來統籌謀劃,明確產業方向。

王洪告訴記者,仁興鎮計畫發展5000畝林下食用菌種植產業,目前已完成1000多畝,種了120萬個菌包。種植和採收的人工費一個菌包1元,這120萬元務工收入已經實實在在落到了農民口袋,下一步村民技術熟練後再發動村民自己種。

資源整合謀發展

地處海南中部山區腹地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什寒村,是海南最早通過市場化手段探路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村莊之一。該村通過引進社會資本和人才,積極推動什寒村鄉村旅遊轉型升級,成立了全部村民持股的天上什寒農旅發展有限公司。

來自河南的創業青年鐘治軍,作為公司負責人帶領專業運營團隊與什寒村522名村民抱團發展,引導村民大力種植藍莓、益智、鐵皮石斛、高山雲霧茶等特色農產品,打造“什寒山珍”系列旅遊農特產品,2023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79萬元。

“什寒村的成功在於整合一切能夠整合的資源,尤其是提高本地村民發展產業的內生動力。”鐘治軍說,目前公司25名工作人員,95%都是本村人,家家戶戶做與旅遊相關的產業。

紅毛鎮黨委書記趙建光告訴記者,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必須立足全域資源,該鎮圍繞打造紅色農旅小鎮的戰略定位,充分挖掘各村莊的優勢資源,加大鎮域統籌,形成互補效應,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補齊資金短板,盤活土地資源,強化聯農帶農,實現村集體與社會資本良性互動發展。

瓊中縣和平鎮塹對村作為水庫移民村,土地資源嚴重匱乏,發展產業受限。“不能因為沒地沒資源,就不發展產業,要跳出村子來發展村集體經濟。”塹對村駐村第一書記勞民直包養言,村裡沒有資源可整合,那就整合外部市場端的需求資源,無中生有,發展飛地經濟。於是,塹對村發揮當地村民有蓋房手藝的技能優勢,積極引導成立建築公司,外出承攬業務。

嘗到甜頭後,塹對村又成立了蔬菜配送中心,開拓全縣的學校和機關食堂原材料供應業務。為保證水果供應,甚至在四川包了200畝果園種柳丁,還在海南其他市縣投建了一個蛋雞養殖場。2023年,塹對村單生鮮配送中心就實現集體經濟盈利130萬元。

在白沙縣打安鎮打安村,村民同樣利用會蓋房的手藝發展村集體經濟,蓋房子、修路、裝修、搭棚,只要是當地的建設專案,他們都積極參與。同時還組織大家外出務工,讓村民的凝聚力更強了,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35萬元。

“農村集體經濟,不僅要關注產業,還要關注分配。”海南省鄉村集體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魏錦賢認為,鄉村產業發展要處理好村集體、企業和村民多方的利益,不斷完善“保底+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維護好農民眼下和中長遠的利益分配,只有讓農民從鄉村產業發展中受益,才能真正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接二連三延產業

海南農業雖然特色明顯,但小、散、弱,產業鏈不完善的短板也同樣明顯,如何讓海南農業更具韌性,加大三產融合,做到延鏈穩鏈強鏈至關重要。

地瓜作為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村民的致富產業,品牌優勢明顯,但隨著其他產區地瓜品牌的崛起,出現了發展乏力問題。為了讓這一品牌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沙土村通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來形成合力,推動產業接二連三。

橋頭地瓜產業帶頭人、橋頭鎮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王文克介紹,地瓜在沙土村落地有十幾年了,近兩年,通過著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推動整個地瓜產業轉型升級,延鏈穩鏈。一產方面,成立地瓜種苗聯盟,村集體牽頭,村集體經濟占50%,規模化育苗。二產方面,村集體協調出土地,進一步梳理推進地瓜產業園建設,加工地瓜丁和地瓜泥。三產方面,隨著旅遊公路從沙土村穿過,人流日漸增大,村集體經濟牽頭建了橋沙驛站,帶動地瓜美食、咖啡等三產興起,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16萬元。

在王文克看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載體是資源,村裡的最大資源就是土地,必須把土地整合利用起來,有節奏、有規劃、有培育的發展產業。“一產要穩,後續逐步培育壯大二三產,最初是種苗供應,種植規模上來了再考慮加工,遊客來的多了再上餐飲住宿配套也不遲。”王文克說。

陵水縣提蒙鄉遠景村這兩年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整合各類涉農資金,購置農機和加工設備,成立農業生產服務隊,由村集體公司統一運營,在當地和周邊市縣包養開展水稻育種、犁田、插秧、收割、稻穀加工等“一條龍”農業生產託管服務,服務面積超1萬畝。走出了一條以水稻全產業鏈農業社會化服務統領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2022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67萬元,2023年達到209萬元。

遠景村黨支部書記王連武認為,水稻託管不僅穩住了糧食生產,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更重要的是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嘗到田頭的遠景村村民,這兩年紛紛選擇土地託管。

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稱,下一步海南將加大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強化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盤活農村各類資源要素;全面規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持續提升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加快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