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c9ab13b86e84.08337289.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發布會的主題是新冠病毒溯源情況。今天我們請來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先生,國家衛生健康委經典大圖副主任曾益新先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王辰先生,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專家組中方組長梁萬年先生,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武漢病毒所研究員袁志明先生。請他們為大家介紹相關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首先,我們請曾益新先生作介紹。
2021-07-22 10:06:14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 曾益新:
各位媒體朋友們上午好,很經典大圖高興今天有這么多的記者們來參與我們介紹新冠病毒溯源工作的發布會,因為這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包裝盒。事實上自疫情發生以來每一個負責任的國家,每道具製作一個有責任感的科學家都很希望把新冠病毒的來源搞清楚。這對于防止類似的疫情再次發生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年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發布了世衛組織召集的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國部分的聯合研究報告,全球的溯源研究有了良好的開端。世界各國政府、科學家和媒體對這個報告都非常關注。報告發布幾個月了,發布這幾個月以來越來越多科VR虛擬實境學證據表明這份報告是一份很有價值、權威的、經得起科學檢驗、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報告。報告的結論是科學的,產生的過程也始終堅持科學原則。
下面,我先簡單跟大家回顧一下這個報告的來歷。
在與世衛組織合作開展溯源研究之前,盡管國內的疫情防控任務很繁重,但是我們還是組織了多學科的團隊在溯源方面做了許多工作。正是以這些工作作為基礎,我們的專家在去年7月和世衛組織先遣來華專家共同商定制定了工作任務書(TOR),此后,中國嚴格按照TOR來開展溯源相關研究工作。
今年年初,世衛組織國際專家組正式來華開展病毒溯源工作,病毒溯源全球研究中國部分的工作。中國秉持公開、透明、科學、合作的原則,全力包裝設計支持世衛專家組工作,我們和地方政府一起盡全力組織協調相關單位,完全滿足世衛專家參訪的要求,讓世衛專家去了所有他們想去的單位,包括金銀潭醫院、華南海鮮市場、武漢病毒研究所等9家單位;會見了所有他們想見的人,包括攤位設計醫務人員、實驗室人員、科研人員、市場管理人員和商戶、居民、康復的患者等等,聯合溯源研究工作量巨大,溯源專家非常辛苦,但他們對每個問題、每個數據都認真地分析、深入地研究,經常是廢寢忘食、通宵達旦。他們的專業性和科學精神我們非常敬佩,所以在這里我想代表中國政府對世衛組織的國際專家們致以深深的謝意。
第二,講講這次研究的主要結論。
這次溯源研究報告是全球溯源研究的中國部分,專家組得出以下結論: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的與新冠病毒關系最密切的冠狀病毒,從序列來看是和新冠病毒同源性最高,但是這些病毒仍然不足以證明是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盡管同源性很高,但還是有一定差距。結合臨床流行病學、動物和環境檢測等各個方面的研究結果,聯合專家組最終確定了病毒出現途徑的幾種可能性:第一種,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是“可能到比較可能”,也就是從動物宿主直接溢出到人是”可能到比較可能”。第二種,通過中間宿主引入是“比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俗講就是病毒自然宿主是某種動物,動物通過中間宿主再過渡到人身上,這個是“比較可能到非常可能”。第三種,通過冷鏈傳入,在去年各地的一些散發疫情中陸續發現了冷鏈傳播有可能引入病毒,所以認為是可能的。最后一種可能性,實驗室引入是“極不可能”,英文表述是“Extremely Unlikely”,是這么一個研究結論。
第三,關于下一階段的溯源工作。
一方面,對于中國部分報告中明確需要補充完善的任務,我們正在積極支持相關單位和科學家持續地開展,努力地推進,并且會及時向世衛組織反饋。也就是說上一次的遺留任務我們要盡快完成。另一方面,中國部分的溯源報告為下一步全球框架下多國多地共同開展溯源研究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沿著這個方向繼續前進。特別要強調的是此次世衛組織召集的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中國部分的工作,我們認為是一次出色的國際合作。我們與世衛組織共同探索出一套新發突發傳染病全球溯源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和工作方式。世衛組織專家們與中方專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機制,雙方配合十分默契,與專家組能夠相互合作、能夠配合默契,這對推進溯源工作有非常大的意義。專家組始終堅持科學嚴謹的專業態度,對每個專業問題反復討論、反復研判,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模式和機制。所以我們非常希望參與到此次溯源研究的國際專家團隊能夠繼續在下一步的溯源工作中發揮作用,把他們的寶貴經驗充分運用到后續的全球溯源研究工作中去,為徹底弄清楚新冠病毒的源頭作出貢獻。
病毒溯源問題是個復雜的科學問題,牽扯到很多學科、牽扯到很多不同領域專家,同時也是世界難題,像艾滋病、埃博拉、中東呼吸綜合征,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禽流感,對這樣一些疾病的溯源工作,后來證明都是非常艱難的,有一些到現在還沒有搞清楚。所以,下一階段溯源工作應該堅持在世衛組織的統籌協調下來開展,在第一階段研究的基礎上,組織多國的優秀專家們深入開展,要堅持科學家為主體,加強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學的軌道上開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
我就先說這些作為開場白,謝謝大家!
2021-07-22 10:21:53
壽小麗:
謝謝曾益新副主任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各位記者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請媒體朋友們開始提問。
2021-07-22 10:23:32
總臺央視新聞頻道記者:
正如剛才講到的,病毒奇藝果影像溯源是個長展覽策劃期復雜的科學問題,在1918年的大流感,2009年H1N1暴發,以及艾滋病全球流行后都進行了相關溯源工作。此次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已經在全球開展,它的意義和原因是什么?謝謝。
2021-07-22 10:23:37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國家呼吸醫學中心主任 王辰: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科學問題和衛生問題。因為大家知道傳染病是有三個重要環節,第一個是傳染源在哪里;第二個是傳播途徑如何;第三個是傳給誰,誰能被感染上,也就是所謂的易感者。這三個環節構成了我們認識傳染病三個重要的科學環節和科學要素,而溯源問題是跟傳染源有關系的,也是跟傳播途徑有關系的。因此,把溯源問題搞清楚了,就可以回答這個傳染病病原是哪兒來的,既對本次傳染病的發生有重要價值,也對未來防控其他傳染病有重要借鑒意義。全世界科學界對這個問題深感興趣,是我們需要去關注和探索的重點問題。因此,這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但像剛才曾主任所講那樣,我們要意識到它有相當的復雜性,需要一個特別客觀的、科學的態度加以探索。
2021-07-22 10:24:53
日本朝日新聞記者:
我有兩個問題,第一,世衛組織上周提出針對中國第二階段的溯源調查,調查包括對武漢海鮮市場的研究,對武漢病毒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審計。他們要求中方可以展示透明度,你們怎么看待這個事情?會不會準備再次接受溯源調查?第二,世衛組織在3月發表了在中國的溯源研究報告,稱不可能從實驗室泄漏病毒,但是有一部分科學家在5月的《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個意見,認為應該同時考慮病毒自然產生和從實驗室泄漏這兩種可能性,有兩個國家最初暴發新冠疫情,對于病毒是自然產生還是人為因素導致,這一討論中方的看法是什么?謝謝。
2021-07-22 10:30:07
曾益新:
我來回答第一個問題,首先謝謝你提這個問題,我本來也很想就7月15日世衛組織發布的關于第二階段的病毒溯源計劃談一點我的看法。說實話,當我一開始看到世衛的第二階段溯源計劃的時候,我是十分吃驚的。因為在這個計劃里面將“中國違反實驗室規程造成病毒泄漏”這個假設作為研究重點之一。從這一點上,我就能感覺到這個計劃里面所透露出的對常識的不尊重和對科學的傲慢態度。
首先,關于武漢病毒所的一些謠言。比如說三個職工染病,比如說武漢病毒所開展新冠病毒的功能增益實驗,就是Gain of function實驗,這些都是早就澄清過的,純屬是謠言。
其次,武漢病毒所他們采集的蝙蝠標本中的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序列最近的是RaTG-13,它只有96.2%的同源性。
還有一點,曾經也有人考慮過新冠病毒是不是人造病毒,是不是有這種可能性。曾經還有印度學者,因為他發現新冠病毒里面有一部分序列,跟艾滋病毒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他推測新冠病毒可能是人造的,他把這個寫成一篇論文,但是這篇論文在預印版階段就遭到國際同行的批駁,后來這個作者主動撤稿了。因為在很多其他的病毒里面都有類似的序列,所以不能憑這一點來推斷新冠病毒是人造的。后來還有更多的專家進行深入分析,認為新冠病毒沒有人工改造的痕跡。我們做基因工程的同志都知道,病毒人工改造肯定會留有痕跡,新冠病毒沒有這個痕跡,所以從根本上否定了人造病毒的可能性。
到目前為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職工和研究生沒有一人感染新冠病毒。武漢病毒所沒有開展過冠狀病毒增益功能研究,沒有所謂的人造病毒。那么哪里來的因為違反實驗室規程導致的病毒泄漏呢?所以這種提法,既違反常識也違背科學規律。特別重要的是世衛專家組親自到武漢病毒所進行實地考察,得出病毒由實驗室泄漏極不可能的結論,專家們都是各個領域非常權威、很有經驗的,都是世衛組織精心挑選的專家。所以對他們的結論,我們應該是尊重的。所以這次世衛組織公布的,剛才你講的所謂第二階段溯源計劃,在一些方面可以說是既不尊重常識,也違背科學。我們是不可能接受這樣一個溯源計劃的。
新冠病毒溯源一定是個科學問題,中國政府一貫支持科學地開展病毒溯源。但是我們反對將溯源工作政治化,我們認為第二階段病毒溯源應該在第一階段病毒溯源的基礎上來延伸,應該以WHA73.1號決議作為指引,經過成員國充分討論磋商后開展。對第一階段病毒溯源時已經開展過的,尤其是已經有了明確結論的,我們就不應該再重復開展。而應該在成員國充分廣泛磋商的基礎上,推動在全球多國多地范圍內開展早期病例搜索、分子流行病學、動物(中間)宿主等方面的溯源工作。
我們在第一階段的世衛組織和中國合作的溯源研究實踐,充分證明科學合理的工作方式是由世衛組織和東道國就溯源研究充分協商一致后開展,這不僅體現了對主權國家的尊重,更有利于推動溯源工作有序、順利、高質量、高效率的開展。我們應該總結吸納第一階段的成功實踐的經驗,在此基礎上開展工作。所以我們中國專家組在7月4日曾經向世衛提出了第二階段溯源工作的中國建議,并與世衛組織專家交流。在這個建議稿里體現了我們的考慮和核心觀點,我們希望世衛組織能夠認真地考慮中國專家提出的考量和建議,真正地將新冠病毒溯源作為一個科學問題,擺脫政治干擾,積極穩妥推動在全球多國多地范圍內持續開展溯源,要加強各國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要盡快找到最FRP有可能的病毒源頭,盡最大努力預防類似的疫情再次發生。我們溯源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病毒的源頭搞清楚,然后能夠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類似疫情再活動佈置次發生。所以一定要本著科學原則,按科學規則推動這道具製作項工作,這就是中國政府的態度。謝謝。
2021-07-22 10:40:42
中科院武漢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主任、武漢病毒所研究員 袁志明:
有關病毒實驗室泄漏的謠言,武漢病毒研究所多次作了回應,剛才曾主任對這個事情作了詳細說明,在這里我也作點補充說明。
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這已經成為學術界的普遍共識。在2021年7月5日,24名國際知名專家再次在《柳葉刀》上發表論文指出,目前沒有任何的科學證據支持新冠病毒從中國實驗室泄漏的理論。在2021年7月7日,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的這些科學家,在歐洲科學數據共享平臺Zenodo上發表預印本文章,指出“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新冠病毒來自于武漢實驗室”;“沒有證據表明任何早期的病例與武漢病毒研究所存在聯系”;“沒有證據表明在大流行之前,武漢病毒研究所擁有或研究過新冠病毒的祖先”。就在前幾天,有22名中外科學家在《中國科學》上聯合刊發論文,運用經典的進化理論方法,有力論證了為什么新冠病毒只可能來自于自然,而不可能由人為制造,用科學的證據駁斥了“實驗室泄漏”的陰謀論。
我也注意到一些媒體十分關注武漢P4實驗室的安全性,作為生物安全等級、防護等級最高的實驗室,武漢P4實驗室在2018年正式投入運行以來,沒有發生過任何病原泄露和人員感染事故。武漢P4實AR擴增實境驗室按照國際要求和國家標準進行設計、建設和運行,不僅具有穩定可靠的生物安全防護設施,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生道具製作物安全管理體系和一支專業化的支撐、管理和維護人員隊伍。我可以肯定地說,武漢P4實驗室的硬件設施、管理水平、人員隊伍和工作方式,和目前世界上運行的其他P4實驗室是一樣的。有媒體曾經報道,“武漢病毒研究所有3名研究人員曾于2019年的11月份到醫院就診,其癥狀和新冠病毒是一致的”,這完全是無中生有。如果要搞清這個事實真相,其實非常簡單,只需要這些媒體記者告訴我們這三人的姓名,真相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其實我們很早就提出了這個建議,但是直到現在我們并沒有收到任何回應。
在這里我要強調的是:一、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漢病毒研究所沒有接觸、保藏和研究過新冠病毒。二、武漢病毒研究所從來沒有設計、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三、目前為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職工和研究生,保互動裝置持新冠病毒的“零感染”。
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漢病毒研究所利用長期以來積累的平臺、技術和人才優勢,迅速確定是新型冠狀病毒,分離得到了病毒毒株,測定了全基因組序列,并于2020年1月12日向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交了全基因組序列。這些重要的研究結果,為全球開展病原檢測、抗病毒藥物篩選和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礎,也為全球抗擊疫情贏得了時間。我們在分離獲得新冠病毒毒株后,組織開展抗病毒藥物篩選、疫苗研究和動物模型的建立工作,為科技抗疫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當然因為地處武漢,也因為我們抗擊疫情的工作,武漢病毒研究所也受到了全球關注,也被卷入到各種謠言中。這些謠言給我們病毒所的科研人員帶來了極大壓力,也干擾了我們正常的一些科研工作,還對國際學術界的正常學術交流和科技合作帶來負面影響。
面對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采取協調一致的行動,才能夠有效地遏制病毒的蔓延,才能讓全球人民重新回到繁榮和諧的生活。武漢病毒研究所將秉承攤位設計我們開放透明的態度,愿意和各位科學家一道繼續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作出我們的貢獻。謝謝大家。
2021-07-22 10:51:39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專家組中方組長 梁萬年:
我再補充一下。在今年1、2月份的時候,世界衛生組織—中國聯合專家組在做病毒溯源工作的時候,提出了四條可能的或者潛在的引入途徑。有一條是關于實驗室的,當時我們在設計四條途徑的時候,是借助以往經驗和我們對病毒尤其是冠狀病毒性疾病的認識提出來的,包括直接從自然宿主到人,通過野生動物也就是自然宿主到中間宿主再到人,通過冷鏈這種跨境遠距離傳播以及實驗室,這四個都叫“潛在引入途徑”,當時用了這個詞。如何來判斷?當時整個的研究就是圍繞這四個途徑來收集資料,包括訪談、文獻綜述、現場考察等。
我就講實驗室的問題,一開始專家組在一塊兒討論的時候,基本上感覺,正如剛才曾主任和袁教授所說的那樣,實驗室兩個最有可能,一個是人工合成,這是科學家們已經有明確的態度,是不可能的。第二個是泄漏,泄漏的最關鍵點是實驗室有沒有,剛才兩位已經介紹得很清楚,科學界已經很明確,武漢也講得很清楚,沒有做過這個研究。但是為了進一步驗證,我們專家組專門到武漢病毒所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和相關研究人員包括相關管理人員對現場進行了考察,尤其我們對它規范流程、管理制度、安全制度的執行,包括武漢病毒所從事的研究項目,包括過去做的和正在做的一些項目的了解,我們最后回來以后再討論,從兩個維度,一個是支持實驗室的這條證據有哪些,一個是不支持的證據有哪些。詳細的內容在3月30日世界衛生組織掛網的我們的聯合研究報告當中都有詳細記錄,包括我們訪問考察武漢病毒所,都有詳細的考察記錄,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最終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極不可能”。
當時判斷它的可能性用了五個維度,因為很難判斷有和無,就是0和1的關系不好判斷。所以這次我們對四種可能潛在引入途徑,用的一種半定量的連續性的判斷方法,從“很有可能”到“比較可能”到“可能”到“不太可能”到“極不可能”,是用這種五個維度的半定量方法。實驗室泄漏的這個途徑,我們專家是一致觀點,最后形成共識的是“極不可能”。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最后形成聯合報告的時開幕活動候,我們對其他的潛在引入途徑,包括從自然宿主直接到人,從自然宿主到中間宿主再到人,包括冷鏈,我們在下一步的研究當中都提出了比較明確的意見和建議,包括方向、重點、方法學。但是對實驗室這塊,我們認為“極不可能”,現在沒有必要再在這方面投入精力、投入資源策展。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如果有新的一些證據出現,那么可以進一步研究。如果說,有些國家需要在這方面進一步研究的話,我們從中方專家角度來看,建議到還沒有開展過像武漢這樣的實驗室考察的國家去做,至少對其可能存在的泄漏問題,實際是安全問題有進一步了解。針對武漢實驗室,我們的聯合專家一起做了比較詳細的了解和考察,最終得出“極不可能”這個結論。
我就補充這么多,謝謝。
2021-07-22 10:53:28
鳳凰衛視記者:
此前有報道稱,2012年云南省墨江縣通關鎮礦洞中有幾名礦工生病,請問根據專家們了解到的信息,生病的礦工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或者是新冠病毒有關系嗎?謝謝。
2021-07-22 11:08:58
袁志明:
在2012年的7月份、10月份,武漢病毒研究所的團隊先后收到了昆明醫科大學第一人民醫院采集、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送來的云南省墨江縣通關鎮4名礦工的13份血清樣品。我們通過了多次核酸、抗體、基因組測序這些檢測方法,沒有在礦工的血清樣品中檢測到蝙蝠冠狀病毒。這也表明這些病例與新冠病毒是毫無關系的。
剛才你所談到的RaTG13,這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團隊在2013年從云南墨江縣采集的生物樣品當中檢測到的一個病毒序列,而不是從2012年我們收到的礦工病人的血清樣品當中發現的。所以沒有證據表明,RaTG13和類似的蝙蝠冠狀病毒與2012年墨江礦工的疾病有任何關聯。
當然,關于RaTG13的來由、特性以及與新冠病毒的差異,武漢病毒研究所已經多次作了公開回應。在2020年7月24號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石人形立牌正麗教授的專訪文章,其中也談到RaTG13和新冠病毒之間的進化距離大約是20年到50年。如果你們還有興趣去了解這方面,可以去閱讀Science雜志上石正麗專訪文章的相關部分。謝謝。
2021-07-22 11:09:11
路透社記者:
最近世衛組織對信息透明問題上表示關切,中國是否愿意提供可能揭示新冠疫情在武漢早期傳播情況的原始數據?如果不提供的話,請問為什么?第二,武漢病毒研究所管理的病毒數據庫,已經在2019年下線。請問武漢病毒研究所是否公布其自疫情暴發以來收集的所有基因序列?最后一個問題,世衛組織和中國的聯合研究報告表示,科學家們已經對數千個動物樣本進行了測試,中國方面是否會做更多的測試?是否有更多用來繁殖動物的場所、設施要進行研究?還有多少蝙蝠社群可以進行研究?謝謝。
2021-07-22 11:27:21
梁萬年:
我回答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關于早期的原始數據的提供問題,這個問題在一開始1、2月份我們聯合專家組在研究的時候,對這個問題作過充分溝通。當時我們說了,既然是世界衛生組織發起的一個國際聯合研究團隊,17個國外科學家、17個中國科學家是作為一個整體,大家是高度融合的作為一個團隊來開展研究工作的。所以我們當時有四個共同的原則來完成世界衛生組織所發起的溯源任務,我們共同制定研究計劃、共同進行現場考察、共同分析數據資料、共同向外展示我們的研究報告和結果,是一直按照這些原則來做。
對溯源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早期的信息和資料。剛才曾主任也解釋了,疫情發生后中國的科學家在世衛組織發起的聯合研究之前,中國的科學家在科技部、國家衛健委等相關部門領導下已經開展了比較廣泛和深入的溯源工作。其中,我們這次很關心的是動物、早期病例等數據。我也看到對于早期病人的數據,國外的一些人就提出來我們沒有提供,特別提出來早期174例的病人數據。其實這些病人數據,我們當時在武漢期間是全部展示的,因為中國有相關規定,病人的臨床數據,包括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包括實驗室的檢驗數據都會牽涉到個人隱私,如果完全泄露出去的話是違背相關規定的。當時我們做了很多工作,把這些數據庫集中起來,我們和國外專家一塊兒進行分析研究,包括分析什么,最終從中能看到什么樣的規律,以及最終報告得出的結論是一塊兒做的,只是為了保護病人的隱私,我們不同意提供原始數據,也沒有讓他們進行拷貝和拍照。當時,國際專家也給予了充分理解,也認為這是一個國際慣例,不僅中國是這種情況。后來我們也多次解釋,不提供原始數據,實際上這是一個粗獷的概念。第一,什么叫不提供?其實給你看了,我們共同分析了,我們以為這就是提供了,只不過不讓你把數據帶走。第二,什么叫原始數據?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