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查包養網重器啟航看中國經濟“新藍海”_中國網

今年1月,“深海一號”二期工程導管架乘駁船從深圳赤灣港啟航,並在南海北部海域滑移下水、精准就位,該導管架8腿12裙樁,相當於4400餘輛小汽車重量、近乎36層民用住房高度,將把巨大的油氣生產平臺托舉在海面上。

搭乘駁船的“深海包養一號”二期工程導管架。新華社發

據介紹,“深海一號”二期工程全面投產後,可使“深海一號”的天然氣儲量從1000億立方米增至1500億立方米,高峰年產量從30億立方米增至45億立方米,將持續為海南自貿港及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可靠的清潔能源。

當前,將海洋經濟發展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新增長點,成為國際社會重要共識。

在海工裝備方面,2024年新年第一天,隨著一聲響亮的汽笛,國產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從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啟程,開啟商業首航。

至此,我國成功摘取世界造船業三顆“皇冠上的明珠”——航空母艦、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大型郵輪包養網。工業和資訊化部最新資料顯示,2023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1月1日,“愛達·魔都號”停靠在上海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海洋蘊藏著巨大綠色清潔能源。近年來,在科技的推動下,從海上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發電,到海上石油、天然氣、可燃冰開採,海洋能源“綠色寶庫”加快打開。

2023年12月12日,中國廣核集團惠州港口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全容量並網,這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全面建成投產。中廣核總經理高立剛介紹說,該項目共計安裝104台海上風電機組,每年可為廣東省提供清潔電力約30億千瓦時。

與此同時,“海上風電+制氫”“海上光伏+海水淡化”等一系列“海上能源+”融合發展新業態不斷出現。2023年5月,深遠海浮式風電平臺“海油觀瀾號”成功併入文昌油田群電網,這標誌著中國深遠海風電關鍵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海上油氣包養開發邁出進軍“綠電時代”的關鍵一步。

中廣核惠州10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新華社發

從清潔能源開發、海洋牧場建設等現代海洋產業,到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海水淡化等新興技術,再到綠色港口、海洋生態修復等解決方案……一系列海洋科技創新,持續為中國經濟賦能。

今年2月3日,中國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冷能養殖示範項目開漁,該項目將綠色能源與海產養殖創新結合,綠色能源基地成了“藍色糧倉”和“海洋牧場”。

尋著水流入海的濤聲,穿越一片金屬管架和混凝土儲氣罐,喜好低溫海水的赤點石斑魚、皺紋盤鮑、龍蝦等高經濟價值海產在海邊有了“空調房”。

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有限公司總裁郝雲峰介紹,液化天然氣與海水換熱後,海水水溫會降低5℃左右,適宜高經濟價值魚類的生長。據測算,通過冷能養殖能夠降低30%左右的綜合成本。

包養平臺推薦

中國海油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冷能養殖示範項目。新華社發

《2023中國海洋發展指數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9.5萬億元人民幣,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藍色引擎”韌性彰顯。沿海省(市、區)抓住海洋發展機遇,加快科技創新引領高品質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李大海表示,當前,海洋產包養網排名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權益維護等對科技創新的要求不斷提高,接下來,我國仍需加大深海戰略性資源勘探開發、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海洋智慧化裝備、海洋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等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推動海洋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